劉佳媚 曾婧 本報記者 陳永康
自生活垃圾處理費劃轉稅務部門征收以來,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雙流區稅務局因地制宜推出“城管核定、稅務征收、水廠代征”的征收方式。針對生活垃圾處理費征管中的數據壁壘與漏征漏管現象,該局以生活垃圾處理費征管為“小切口”,通過數據賦能和部門聯動,成功將城管、稅務、水廠手中的“三本賬”匯成“一本賬”,有效提升了非稅收入征管質效。
部門協作:共建“動態身份證”
“新政推行初期,‘數據’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雙流區稅務局非稅收入科工作人員說。
據介紹,生活垃圾處理費征管流程涉及稅務局、城管局、代征水廠三家單位,在實際征管過程中,存在部門間基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比如,水廠以用戶水表編號為唯一標識,未完整采集繳費人信息;城管部門核定以繳費人名稱為唯一標識,但登記的名稱不完整,誤差極大;稅務局信息以稅號或完整的繳費人名稱為標識,與前兩者有重合但也有出入。
想要理清全區生活垃圾處理費這本動態臺賬,首先得厘清三方各不相同的繳費人基礎信息。為此,雙流區稅務局針對城管局核定信息不完整的問題,利用“稅務大數據+智稅地圖”的優勢,協助區城管局開展地域費源分析,通過實地“掃街”的方式,完善核定臺賬中繳費人的社會信用代碼信息;針對水廠基礎信息不匹配的問題,主動協調,進一步完善水廠代征系統中的基礎數據,并補錄非居民用戶的稅號、聯系方式等身份信息。
為了確保這本多源臺賬的準確度,雙流區城管局按季度向稅務部門傳遞線下的費源核定臺賬,對于更新核定金額的,及時向區稅務局同步更正。
數據篩查:下發繳費提醒清單
今年3月,城管局工作人員在“掃街”核費時發現一個現象:部分繳費人傾向于選擇線下到稅務局繳費,而非更便捷的由水廠線上代征渠道。經深入了解后得知,這源于部分繳費人對政策存在理解偏差,誤以為由水廠代征就需立即繳納垃圾處理費,而選擇線下核定則可能“不被關注”,從而產生觀望心態。
這一現象在數據上得到印證。今年6月,雙流區稅務局分析發現,上半年生活垃圾處理費收入主要依賴水廠代征,線下稅務直征部分效率不高。該局立即行動:統計今年生活垃圾處理費繳費進度,對未繳費單位進行提示提醒;將城管局2025年生活垃圾處理費核定數據與水廠代征系統待繳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整理出城管已核定未上水廠系統代征的明細,再結合稅務系統數據,整理出稅務直征部分的已核定未繳費明細數據,分批次下發至稅費源管理單位,逐戶輔導提醒繳費。截至7月底,雙流區稅務局已對319戶稅務線下直征繳費人完成生活垃圾處理費繳費提示提醒輔導,已有150戶企業完成生活垃圾處理費繳費,共計65萬余元。
為從根本上解決繳費人的政策認知問題,該局正積極協調區城管局,計劃開展新一輪針對性更強的政策宣傳,提升繳費人對生活垃圾處理費的認識和繳費遵從度。
以費促稅:堵塞稅收征管漏洞
在強化非稅收入征管的同時,雙流區稅務局依托數據共享和協作共治機制,讓生活垃圾處理費的動態核定信息成為發現稅收征管線索的“雷達”。
今年7月初,稅務干部在比對待征信息時發現,某餐館有城管核定的垃圾處理費記錄,卻在稅務系統中“查無此戶”。經多次聯系未果,稅務干部上門核查,發現該餐館實際經營紅火,但僅辦理了工商登記,未進行稅務登記。稅務干部現場輔導其相關政策。7月25日,該餐館完成稅務登記,負責人表示將依法履行納稅繳費義務。
這是雙流區稅務局“以費促稅”的一個縮影。該局非稅收入科通過分析垃圾處理費數據發現,部分繳費人在城管局、水廠信息中存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但在稅務系統中卻查詢不到有效登記或已注銷,可能存在漏征漏管情況。
對此,雙流區稅務局雙管齊下:一方面,深化稅費聯動分析,將稅務登記數據與垃圾處理費核定信息交叉比對,精準識別潛在漏征漏管戶;另一方面,將發現的線索連同繳費提醒數據一并下發基層,由稅費源管理單位逐戶核實經營狀態,輔導辦理稅務登記及繳納稅費。今年1月—7月,該局已成功發現并納入管理漏征漏管戶64戶,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