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音 王赟超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南京市溧水區稅務局在開展典型行業經營趨勢分析時,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建筑業、市政工程等行業的開票量減少,但是與之配套的苗木企業銷售額卻明顯增加。通過比對分析種植規模與苗木產量,該局發現在同樣的種植規模下種植相同苗木,部分苗木企業的銷售額明顯高于同類企業,存在用外購農產品充當自產農產品銷售、虛開自產農產品免稅發票的嫌疑。
為此,溧水區稅務局對轄區內從事苗木種植的企業開展行業規范輔導,建立“土地流轉租賃信息動態圖”和“苗木稅源風險信息全景圖”,掌握苗木種植企業土地持有情況,確定其自產苗木數量合理區間,識別相關異常數據,精準鎖定潛在稅收風險。
監管之難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多為丘陵地帶,適宜植被生長,匯集了200多家苗木種植企業。近年來,自產自銷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相繼推出,降低了苗木行業的經營成本,有力助推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因為農戶經營分散程度高,苗木種植戶、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租賃土地面積、土地用途、租賃關系等信息不斷變化,所以稅務部門難以實時準確掌握稅源信息,這給苗木行業監管帶來較大挑戰。”溧水區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丁建華說,“加上部分農業企業合規意識弱,對優惠政策理解不到位、適用不規范,增加了稅收風險。”
根據政策規定,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下游企業(一般納稅人)憑借農業生產者開具的發票可以按9%(深加工可加計1%)計算進項稅額抵扣。上游免稅,下游可抵扣的政策,增強了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但是,一些企業通過虛假交易、以外購代替自產等方式,幫助下游企業虛抵稅款的情況時有發生。
“兩張圖”破題
針對以上問題,溧水區稅務局建立“1+2+N”信息交換機制,以便準確掌握苗木行業稅源信息。“1”即稅務部門,“2”即與苗木行業直接相關的農業農村和土地流轉部門,“N”即行政村(社區)。該局牽頭,與農業農村和土地流轉部門加強溝通,同時發動多個行政村(社區)網格員力量,開展多部門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全面暢通信息動態變化交流渠道。目前,該局已獲得全區8個街道300余塊用于苗木種植的土地租賃信息,初步形成完整的“土地流轉租賃信息動態圖”,準確掌握苗木種植企業實時動態。
“依托與外部門的信息交換,我們可以全面掌握轄區苗木種植企業土地租賃、流轉情況和苗木種植情況。”溧水區稅務局稅政一科科長文生超說,“為實現動態信息歸集,我們還在局內各稅源管理科所設置一名苗木行業網格員,定期更新整理苗木種植企業各項基礎信息,通過內部‘一戶一檔,定期歸集’的集約化管理,建立內外雙循環的工作機制。”
掌握基礎信息后,該局從苗木行業全鏈條出發,依托征管系統、江蘇省大數據平臺,比對分析苗木種植企業自產農產品免稅發票開具情況,對疑點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苗木稅源風險信息全景圖”,方便精準識別異常數據。全景圖涵蓋苗木種植企業開發種植面積、銷售單價、銷售品種、銷售金額、交易對象等7項風險指標。在日常運行中,一旦發現指標觸發閾值,便會鎖定圖中對應的風險信息,后轉由苗木行業網格員人工核查確認,并向企業出具風險提示指引,督促企業自查立改。
人機智聯
依托苗木行業涉稅風險監管“兩張圖”,溧水區稅務局對全區苗木種植企業開展全面摸排,并持續更新數據,不斷完善風險指標建設,觸發風險后安排專人進行核實溝通,引導企業整改,打造了一個“歸集—處理—反饋”的全流程閉環監管生態。
日前,該局稅務干部在實地走訪中發現,某園林公司可能存在苗木銷售量與土地持有情況不匹配、銷售的苗木單株價格明顯偏高、交易對象單一等情況。該局第一時間通過“土地流轉租賃信息動態圖”,核實其實際土地持有情況,同時對照“苗木稅源風險信息全景圖”7項指標,對企業相關數據進行比對分析,鎖定風險問題,并組織核查。經核實,該園林公司確實存在上述問題,稅務部門立即開展合規輔導,引導公司開展自查整改,最終企業補繳稅款30余萬元。
通過信息核查和模型篩查相結合的方式,今年溧水區稅務局累計督促60余戶企業開展自查整改,共補繳各項稅款130余萬元。
此外,根據企業的不同風險情形,溧水區稅務局積極開展分類處置。對種植規模較小、會計制度不健全、政策適用不清楚的企業進行合規輔導,制作“涉農稅收優惠政策一本通”“自產農產品免稅發票開具要點小貼士”等宣傳手冊,引導企業合規經營。對種植規模較大、種植種類多、交易對象復雜的企業,該局安排專人定點定期聯系,為其實時解決個性化問題,同時宣傳虛開發票問題的嚴重性,講明主動合規的必要性,有效規范苗木行業自產免稅農產品發票的開具,防范自產農產品行業的稅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