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舒萌
初秋的北京褪去了盛夏的燥熱,伴著微風,我來到了盧溝橋。漫步橋上,兩側橋柱上的石獅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橋面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散布著深淺不一的彈痕。看到這些彈痕,我心中油然而生一陣灼痛,它們是日軍侵華的鐵證,記錄著80多年前抗日將士義無反顧沖鋒殺敵的瞬間,以及中國軍民英勇抗戰、不屈不撓的精神。
1937年7月7日夜晚,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以士兵失蹤為借口,強行要求進入北平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后,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駐守在宛平城的29軍將士,面對裝備精良的侵略者,沒有絲毫退縮。29軍副軍長佟麟閣、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等將領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以熱血和生命捍衛國土,他們手持大刀,在盧溝橋畔與日軍展開慘烈拼殺,堅守不退。
各地的學生也投身到抗戰洪流中。1937年7月8日,北平學聯及高校派出學生代表,冒著炮火到前線慰問29軍將士。7月10日,北平學聯等進步團體發起捐獻麻袋運動,幾天時間,大學校園里的麻袋就堆積如山。這些麻袋被送往前線,裝上沙土,筑起一道道防御墻。各地學生們懷著“誓雪國恥,報國雪恨”的決心,加入29軍軍事訓練團。1937年7月28日,在慘烈的南苑保衛戰中,學生和戰士們一起駐守南苑陣地,面對飛機重炮狂轟濫炸和機械化部隊的連續沖鋒,他們頑強阻擊,很多學生在戰斗中獻出了生命,佟麟閣將軍也在此壯烈犧牲。
從盧溝橋往東走,就來到了宛平城,巍峨的城墻上,大大小小的彈痕依舊清晰可見。輕觸城墻,好像能聽見當年的槍炮聲和戰士們奮勇殺敵的嘶吼。沿著城墻往里走,就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這座建于1987年的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
在紀念館里,我看到一份通電副本,這是1937年7月8日七七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的抗戰檄文:“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紀念館里還有一張泛黃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它的主人是中共黨員沈忠明。當年在盧溝橋頭的殊死戰斗中,沈忠明奮勇殺敵,壯烈犧牲,年僅27歲。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館首次展出這張證書。
當時,日軍重兵包圍盧溝橋北面的回龍廟,沈忠明時為29軍37師219團一名排長,中共地下黨員。他受命駐防,率領駐守戰士60余人,與敵軍肉搏,最終全排除兩人回城報信外全部殉國。
戰火模糊了英雄的姓名,沈忠明是中共黨員的身份鮮有人知。直到革命勝利后,他的入黨介紹人周樹一為其證明,并寫了《共產黨員沈忠明打響抗日第一槍》一文,公眾才了解沈忠明的英雄事跡。
盧溝橋戰斗中,宛平群眾也沒有置身事外,他們冒著炮火為將士們送水送飯、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無數青年響應號召,離開課堂,告別家鄉,奔赴戰場。
七七事變后中國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在這場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共赴國難、浴血奮戰,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如今,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但偉大的抗戰精神從未遠去。在永定河畔,那些英勇無畏的身影,永遠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在和平年代奮進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