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瑞軒 李東輝 劉知松 王明杰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來到吉林省通化市靖宇山,路旁的古柏與石碑并列佇立,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抗聯英雄的英魂。當山風掠過林梢,東北抗聯的那首《露營之歌》仿佛還在群山間回蕩。
東北抗聯浴血奮戰14年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地逐漸淪陷,東北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斗爭。1936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成立,成為東北抗戰的中堅力量。東北抗聯是創建較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作戰條件十分艱苦的一支部隊。
走進靖宇山上的東北抗聯紀念館,看到一盞馬燈靜靜陳列在展柜中,馬燈的鐵皮已經斑駁生銹,玻璃燈罩也已磨損。當年,在零下40攝氏度的寒夜里,戰士們就是用這樣的馬燈照亮腳下的路。
紀念館里,幾雙烏拉草編的草鞋格外醒目,單薄的鞋面破舊泛黃,鞋尖已磨損不堪。講解員介紹,當時,戰士們穿著這樣的草鞋在雪地里與日軍奮戰,他們腳上的凍瘡與破損的鞋底粘連在一起,但仍咬牙堅持,忍痛前行。如此絕境,怎樣取勝?這支隊伍用鮮血和生命作出了回答。
東北抗戰中,還有不少百姓默默守護著戰士們。他們為戰士們送來干苞米、熱土豆,更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將一盞盞油燈掛在樹枝上,為戰士們引路……正是這些戰士和普通百姓的犧牲奉獻,讓東北抗聯的火種得以延續。
英雄楊靖宇:粉身碎骨,無怨無悔
東北抗聯紀念館的右側,是楊靖宇烈士陵園。步入陵園展廳,一支銹跡斑斑的駁殼槍引人注目,黑褐色的槍身滿是歲月的痕跡,槍柄被摩挲得發亮,這是楊靖宇使用過的武器。凝視那支槍,林海雪原深處的槍聲與吶喊似乎回蕩在耳畔。
1932年,共產黨員馬尚德化名“楊靖宇”,受黨中央委托來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在敵我力量懸殊、戰斗環境艱苦的情況下,楊靖宇率領戰士們建立眾多密營,開展山地游擊戰,東北抗聯逐漸成為一支讓日寇聞風喪膽的抗日武裝力量。
展廳里還有一張泛黃的信紙,上面的墨跡遒勁清晰:“為了民族解放,哪怕粉身碎骨,亦無怨無悔。”這是1938年冬楊靖宇在冰雪密林間寫給并肩作戰的抗聯戰士們的錚錚誓言,短短數行字,凝結著他不屈的精神與強烈的家國擔當。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縣附近,楊靖宇已與敵人周旋了數個晝夜,面對敵人的勸降,他以憤怒的子彈回應,戰至最后一息,年僅35歲。后來,敵人將他的胃剖開,發現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他的錚錚鐵骨讓敵人也為之驚嘆。
時光流轉,如今,楊靖宇烈士陵園右側是楊靖宇干部學院,這是全國唯一以東北抗聯精神為主題的現代化教學場所。一批批學員來到這里,傾聽英雄故事,感悟革命精神。學院內有雕塑園,16組雕像反映了楊靖宇在不同時期的革命經歷。最后一組雕塑是一簇熊熊燃燒的火炬,象征抗聯在林海雪原點燃了東北抗戰的希望火種。資料顯示,歷經14年斗爭,東北抗聯殲滅和牽制日偽軍數十萬。
東北抗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為奪取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漫步在通化市街頭巷尾,處處可見“靖宇”的印記:靖宇社區、靖宇路、靖宇中學、靖宇小學……英雄的故事,永遠在白山黑水間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