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勇
上半年,隨著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顯效,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進而帶動一系列財稅收入數據指標改善。
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實現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在不穩定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下,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展現了強大韌性和活力,也折射出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顯效。
財政政策靠前發力、更加給力
今年以來,財政政策與宏觀政策的取向保持一致,靠前發力、更加給力,具有規模更大、結構更準、節奏更快的特點。
從總量上看,今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這些增支舉措表明財政支出強度明顯加大,傳遞出加大逆周期調節的信號,有助于改善社會預期,增強市場活力。
從進度上看,上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9.29萬億元,占年初預算的89.8%,下達進度較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發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專項債券2.6萬億元,支持地方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預算6583億元,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和“兩新”工作;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用于補充四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在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的同時,優化支出結構,持續向重點領域傾斜。比如,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是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其中,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明顯,財政部分兩批預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620億元,用于消費品以舊換新,并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帶動汽車、家電、家裝、手機等商品實現上半年銷售額1.6萬億元,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激活了消費市場,并從需求端牽引供給端同步回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加快國民經濟循環,使內需尤其是消費成為促進GDP增長的主動力。
財稅數據詮釋經濟“成績單”含金量
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映經濟。隨著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顯效,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進而帶動一系列財稅收入數據指標改善,為接下來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6萬億元,同比下降0.3%,但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0.8個百分點。其中,稅收作為財政收入主體,是觀察經濟運行的一扇窗口,上半年,稅收收入逐步回升。全國稅收收入9.29萬億元,同比下降1.2%,從4月起,月度稅收收入連續3個月同比保持增長,4月增長1.9%、5月增長0.6%、6月增長1%,反映了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個人所得稅等主要稅種增長平穩。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市場預期改善,股票成交額放大,證券交易印花稅785億元,同比增長54.1%。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稅收表現良好,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裝備制造業上半年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2.2%、9.2%、6.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13.8%,成為裝備制造業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持續凸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生動寫照;文化體育娛樂業稅收收入增長8.6%,反映了服務消費持續提質擴容。在非稅收入方面,上半年實現收入2.27萬億元,同比增長3.7%,但增幅比第一季度回落5.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放緩8個百分點。其中,5月和6月的非稅收入分別下降2.2%和3.7%,體現了規范非稅收入管理初見成效,這有助于提高財政收入質量。
此外,出口退稅數據印證了我國外貿“成績單”。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為經濟增長提供了較強支撐力。出口退稅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直接降低了企業成本,助力外貿頂壓前行。
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進一步用好用足財政政策
一系列經濟和財稅數據指標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上半年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同時需看到,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較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結構調整壓力較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尚需加力鞏固。為此,宏觀政策應繼續加力給力、用好用足。
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穩定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應按照年初預算安排,圍繞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保持應有支出強度,并與優化支出結構相結合,提升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加速政策落地顯效,將現有預算安排中的財政政策效能充分釋放。另一方面,應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謀劃并推出增量儲備政策,確保政策靈活性和前瞻性。針對經濟運行中內需不振等突出問題,可考慮上調財政赤字率、增發特別國債、加大專項債收儲力度等,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并與貨幣、就業、產業等宏觀政策協同配合,增強政策合力,在經濟運行的薄弱領域和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擴內需穩增長。
充分發揮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效能,需要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相配合。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相關部署,穩步落實各項改革任務。近期,調整超豪華小汽車消費稅征收范圍,把消費稅改革向前推進一步,有助于更加充分發揮消費稅調節職能,引導合理消費,促進稅制公平;《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施行,有助于提升稅收服務與管理效能,促進平臺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更好服務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和服務措施,更好滿足境外游客消費需求,為催熱境外游客“中國游+中國購”提供了積極助力……這幾項事關稅制建設、稅收征管等的優化完善之舉,也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步步為進的具體呈現。不啻于此,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需在預算制度、稅收制度、政府間財政關系等領域全盤扎實向縱深推進,出實招、見實效,以調動各方穩經濟、促發展的積極性,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充滿活力、富有韌性的財稅體制保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