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騏 代志新
經濟“半年報”是對前期宏觀政策成效的客觀檢驗,“穩”的態勢持續、“進”的步伐堅定、“新”的動能累積、“暢”的循環改善。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660536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勾勒出當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輪廓——“穩”的態勢持續、“進”的步伐堅定、“新”的動能累積、“暢”的循環改善。這不僅是對前期宏觀政策成效的客觀檢驗,還為下半年精準施策提供了坐標參照。
眼下正值暑期,以親子游、研學游等為代表的暑期消費“熱”力全開。
圖為浙江湖州,孩子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戲曲表演。
筆者認為,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的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更好認識和把握“穩”與“進”的辯證關系,對研判經濟走勢、優化政策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穩”“進”“新”“暢”的經濟及財稅數據分析
基本面穩固彰顯“穩”的成色。從宏觀經濟核心指標觀察,上半年經濟運行呈現出鮮明的“穩”的特征。一是上半年GDP穩中略升至5.3%,以及第一季度5.4%、第二季度5.2%的增長數據顯示了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二是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月度數據在5%—5.4%區間內平穩波動,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三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6月同比由負轉正增長至0.1%,核心CPI回升至0.7%,物價水平低位企穩;四是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貿易結構持續優化。上半年的財稅數據也印證了經濟運行“穩”:稅收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增值稅、消費稅等收入實現增長,反映出市場活力逐步恢復;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改善,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等民生領域的支出保持較快增長,有效發揮了逆周期調節作用。
結構優化凸顯“進”的動能。從產業結構看,制造業加速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邁進。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占GDP比重為59.1%,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5%,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2%和9.5%,明顯快于規上工業增加值6.4%的增速;國家層面綠色工廠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0%,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從財稅政策效果看,上半年環境保護稅同比增長16.4%,通過“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機制,有效引導企業推進能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轉型。
創新驅動厚植“新”的優勢。新質生產力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上半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近10%,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1月—5月,規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接近10%;有效發明專利申請量接近500萬件,增長12.8%,從DeepSeek大模型到機器人技術突破,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并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其中,財稅政策在支持新動能培育方面成效突出,上半年用于科學技術的全國財政支出4790億元,同比增長9.1%;1月—5月,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達6361億元,有效引導資源向創新領域集聚。
循環暢通釋放“暢”的活力。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5%,比第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消費市場呈現逐季回升態勢。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服務消費占比持續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從財稅政策效果看,以舊換新政策顯著提振消費需求,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30.7%、25.4%、24.1%、22.9%,反映出國內循環進一步暢通。
以財稅改革持續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展望下半年,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筆者認為,應以更加積極的財稅政策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深化逆周期調節,強化財稅政策擴內需效應。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最大挑戰仍是有效需求不足,需要財政政策繼續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一方面,加大政府投資力度,重點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城市更新改造、民生補短板等領域,通過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形成對社會投資的有效帶動,如提升專項債投向新質生產力領域的比重,支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前沿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強化稅收調節功能,通過進一步落實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稅收減免等政策,定向支持新質生產力領域企業創新,激發經營主體投資活力;進一步優化資本市場稅收環境,完善中長期投資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養老金、商業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針對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建議優化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機制,優化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扣除標準,切實減輕中低收入群體稅負,釋放消費潛力。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稅制改革方面,應著眼于強化財政汲取能力和調控規管能力。深化增值稅改革,進一步簡并稅率檔次并完善留抵退稅長效機制,切實降低實體經濟制度性成本;推進消費稅改革,加快推進部分品目征收環節后移并下劃地方,同步探索稅源歸屬地方機制,增強基層財政自主能力;前瞻性研究碳稅,完善多稅種協同的綠色稅收體系,通過差別化稅率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在財政體制改革方面,應系統性深化政府間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適度上移省以下政府與公共服務相關的財政支出責任,減輕基層政府負擔;協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財政事權劃分執行體制改革,持續提升事權與財權、支出責任與財力的匹配度;持續推動轉移支付結構優化,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同時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統籌發展與安全,防范化解重大財政金融風險。健全政府債務穿透式監管體系,建立包含隱性債務識別、債券項目全生命周期績效管理、跨周期風險評估的三維預警機制,嚴格遏制地方變相舉債行為。完善財政政策協同框架,探索設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委員會,同步建立跨部門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及國企債務風險動態熔斷機制。此外,應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全流程規范,建立“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績效評價”閉環體系,如在新型基礎設施等投資領域推廣成本效益分析法,切實提升資金配置精準性和使用效益,構筑發展與安全動態平衡的現代財政治理體系。
(作者:魏天騏系中國人民大學行為實驗財稅研究中心研究員,代志新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行為實驗財稅研究中心主任)